Search


《媽寶設計》
本篇文章摘自:第 1618 期

幾年前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《媽寶設計》
本篇文章摘自:第 1618 期

幾年前,我的設計公司搬到一棟美式老別墅,二樓有一個向外延伸長約兩米的大平台,有同仁提醒,因為平台盡頭沒有欄杆,可能導致有人因此從二樓跌落到院子,於是,我便找人在平台設置圍欄,但另一位從英國念設計的同仁,卻反對這個決定。

這位設計師反對的理由是,裝上欄杆只會把這棟別墅的美感給破壞殆盡;至於安全問題,他提出的觀點是,每個人原本就應對身處環境的潛在風險,具備一定的警覺性,而不是因為可能存在危險,就動輒設置保護設施。

同事提出的這個設計觀點,帶給我極為深刻的反省,也讓我注意到,特別是在台灣,許多公共設計甚至政策思維,都充斥著過度保護的媽寶設計與思維。

舉例來說,台灣的捷運和高鐵,因為避免民眾跌落月台,幾乎每一站都普設月台門,列車進站時旅客要通過兩道門才能上車,在我看來,就是一種媽寶設計。因為,這樣的設計在鐵道發達的歐洲基本上是看不到,就連運量驚人的日本地鐵,固然常有醉漢失足跌落月台的意外事故,但並沒有為此就特別加裝月台門,並非國外鐵道公司,不知道裝設月台門可以減少傷亡,而是背後的思維不同,他們認為,在月台上保持應有的警覺性,是每個人自我該負起的基本責任。

另外,在台灣經常引發爭議的颱風假該不該放,也反映相同的思維盲點。在日本,不管颳大風或下大雪,政府並不會統一宣布是否該停班停課,而是由公司行號或個人,依自身所處環境的天候狀況做出判斷,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。反觀台灣,人們則是仰賴縣市首長的英明判斷,做為該不該上班或出門的依據。

不管是捷運月台門或颱風假,從設計者的觀點,想特別提醒的是,這類媽寶設計與思維,因為使用者過度被保護、依賴他人做判斷,導致最麻煩的問題在於,不但因此剝奪了人們對環境的覺察力與風險意識,更容易讓原本該自我承擔的責任,轉嫁到別人身上,形成一旦發生意外,就動輒怪罪他人,或反射性罵政府的奇怪風氣。若無法從設計思考扭轉這個心態,長此以往,台灣會不會成為許多網友所形容的集體媽寶社會,確實頗令人擔心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2016 總統創新獎 2006 國家設計獎 特殊貢獻獎 為不愧對踏入設計改變世界的初心,整合供應鏈和技術,2020年推出智慧家電”ARKVO”,用設計解決全球水資源的問題。
View all posts